hth华体会手机app:图说:武装吉普车的起点机枪始终占据C位为生存私自配备装甲
hth华体会ty体育:
美国军工智慧的结晶,一款标志性的四轮驱动战车,其身影遍布全球战场,成为现代战争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它的故事,从一个简单的军事需求出发,发展成为一项技术创新的里程碑,最终演变成一代人心中的传奇。
1941年至1945年,美国工业界的庞大机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生产了超过60万辆遵循标准化设计的“美国陆军卡车,1/4吨,4×4,指挥侦察”——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威利斯MB和福特GPW。这些性能卓越、灵活轻便的四轮驱动车辆,如同无畏的先锋,跟随美国及盟军的脚步,奔赴世界各地的战区。它们不仅改变了战争的形态,更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军用车辆性能的认知。
威利斯原型车在严苛的测试中,展现出超乎想象的强大适应性与卓越的越野能力。这款源于美国民用汽车制造商(以福特、威利斯和班塔姆为主)精湛工艺的紧凑型车辆,最初被设计为装备步兵部队的轻型侦察车。然而,其优异的性能很快便赢得了美国骑兵和新兴装甲部队的青睐。士兵们驾驶着这些原型车时脸上洋溢的笑容,并非作秀,而是对这款开创性车辆能够为战场带来非常大优势的由衷肯定。
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飞机一样,吉普车很快便被赋予了更强大的火力。从服役之初,吉普车便被公认为速度的化身,其技术层面的独创性使其成为强大的攻击单位。在战场上,各式各样的机枪被巧妙地安装在吉普车上,赋予了它们致命的打击力。
美军敏锐地发现了吉普车强大的改装潜力。最初,车辆装备了.30-06(7.62×63mm)口径的勃朗宁M1917和M1919机枪。然而,临时的机架并不理想,这促使美国军械部迅速着手研发更专用的机枪架。
其中,12.7×99mm口径的勃朗宁M2机枪,虽然自身重量不轻(枪身38千克,配合M3三脚架全重58千克),但其强大的火力使其成为一件有效的步兵支援武器。当它被安装在吉普车上时,极大地增强了侦察部队的机动性和火力支援能力。然而,M2机枪巨大的后坐力对1/4吨的吉普车底盘造成了显著的冲击。为了充分的发挥M2机枪的战斗力并确保全自动射击时的精确性,坚固的枪架至关重要。除了美国军械部研发的多种专用枪架,一线部队还创造性地制作了各种应急枪架。
为吉普车设计的专用枪架,如M31系列,结构粗壮,通过三个斜撑有效承受来自各个方向的后坐力,最大仰角可达85°,俯角25°。而M48枪架则安装在吉普车仪表盘上,大多数都用在.30-06口径的勃朗宁M1919A4机枪,甚至也能兼容勃朗宁M1918自动步枪。
1940年春,纳粹德军以“闪电战”摧枯拉朽般的胜利,让美国陆军开始重新审视其“坦克歼击车”理论。为此,为美国陆军坦克歼击营研制一款合适的坦克歼击车的工作变得异常复杂。坦克歼击司令部不得不采取权宜之计——在现有车辆上加装反坦克炮。
这款新型四轮驱动吉普车,曾被美国陆军视为装备M3型37mm反坦克炮的轻型坦克歼击车的候选车型。支持者们认为,其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低廉,并且小巧的车身便于战场隐蔽,是“打了就跑”战术的理想载体。
然而,在原型车测试中,一个严峻的问题浮出水面:400千克重的M3反坦克炮,加上37mm炮弹以及三名乘员(驾驶员、装填手和炮手),使得这款有效载荷仅为250千克(最高300千克)的吉普车严重超载。这导致发动机过热、故障频发,并且车上缺乏存放炮弹的空间。更严重的是,37mm反坦克炮射击时产生的巨大后坐力对底盘造成了严峻的考验。尽管吉普坦克歼击车的概念仅限于几辆原型车,并未投入批量生产,但这一尝试却催生了更有效的车型,例如M6“法戈(Fargo)”37mm自行反坦克炮。
1944年底,随着美军向纳粹德国本土进攻的步伐加快,利用M8型4.5英寸(114mm)火箭炮的各种应急方案应运而生。美国陆军第802坦克营将T34火箭发射器的12管发射架巧妙地安装在几辆吉普车上,将其改装为火箭发射车。为保护车组人员免受火箭发射时的冲击,这些吉普车还加装了薄钢板制成的车顶和前后风挡。
另一款有趣的“吉普火箭发射车”则是在1945年冬季,由第9步兵师的士兵在德国提出的设想。他们在一辆侦察吉普车上加装了一对M1A1型60mm火箭筒。这一改装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对德军路障和机枪掩体的打击效率,为侦察部队打造了一套高效的“打了就跑”武器系统。这种吉普火箭发射车,如同许多侦察车一样,车体前部安装有薄装甲风挡,而“巴祖卡”火箭筒则通过右侧的开口向前发射。
随着战争的深入,配备装甲的武装吉普车在美国侦察部队中日益普及。虽然武器和装甲的配置遵循一定的模式,但其制造和使用并未有统一的官方命令或规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部队会加装能够抵御敌方轻武器射击的薄钢板,以取代风挡玻璃。然而,加装装甲是一个精妙的平衡,旨在避免影响车辆的机动性。
1945年7月9日,第32步兵师第32骑兵侦察部队(机械化)向太平洋作战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为我们在西南太平洋地区(SWPA)极其复杂的地形中,使用武装吉普车作战提供了一些有趣的细节。
在西南太平洋地区的多次战役中,该部队的装备种类非常之多且变化巨大。车辆主体是4×4吉普侦察车,通常配备.30-06口径机枪和无线两栖车辆,但由于缺乏配件,这些车辆在训练中迅速磨损,未能投入实战。
作战部队在吉普车上安装了各种武器。将配备三脚架的M1919机枪直接固定在吉普车上,比使用专用枪架更为普遍,这使得吉普车可以每时每刻作为火力点部署。由于勃朗宁M2机枪重量较大,在长途巡逻任务中很少使用。而吉普车上安装60mm迫击炮,则被证明是一线部队中最有效的武器之一。为骑兵部队配备的单兵武器也反映了步兵的需求,M1汤姆森冲锋枪在每支巡逻部队中都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虽然M1卡宾枪在战争初期因其轻便而广受欢迎,但最终被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M1加兰德步枪所取代。
一支典型的骑兵巡逻队由三辆M8“灰狗”装甲车和六辆吉普车组成。三辆前导吉普车中,一辆配备机枪和SCR 510无线吨拖车,用于装载弹药和备件。第三辆吉普车则临时安装了M1918 BAR自动步枪。
车队由一辆配备机枪的吉普车领头,车上是侦察班的士官。排长坐在后方的M8装甲车上,距离头车在机枪的有效射程之内。通常情况下,排长更倾向于坐在领头的吉普车上,以便更好地指挥。巡逻队的其余士兵则分布在其他吉普车和装甲车上。纵队末尾是一辆配备60mm迫击炮的吉普车,其后也拖着一辆满载炮弹的拖车。在执行远程作战任务时,一支加强的半履带装甲车会跟随在纵队最后,搭载工兵和弹药。
夜幕降临,这支骑兵巡逻队小心翼翼地选择一处隐蔽区域建立防御阵地。车辆分散成参差的圆圈,M8“灰狗”的37mm主炮指向主要道路,炮弹上膛。吉普车组将机枪和60mm迫击炮调整至随时待命状态。然而,由于车辆数量众多而兵力相对不足,维持严密的圆周防线十分困难。一经发现附近有日军坦克,工兵便会在阵地前方的道路上布设反坦克地雷。
在“市场花园”行动前夕,第82空降师的武装吉普车被装载到滑翔机上,准备投入战斗。盟军侦察部队频繁使用武装吉普车,与步兵和机械化部队协同作战。尽管这些武装吉普车拥有强大的火力,但机枪手始终暴露在敌方火力之下。
第36中队的一个排,在从胡尔斯向北推进,建立莱茵河防线的过程中,接近德国布鲁斯特哈夫镇。一支由三名士兵组成的侦察小队,在前方侦察路线时,突然遭遇了强大的敌军阵地。士兵萨普迅速徒步向后撤退,向主力部队发出警报。
在萨普撤离约100米后,腿部被敌方机枪击中,他痛苦地倒地,但仍挣扎着站起来继续向后奔跑。另一名士兵谢勒发现萨普无法脱离敌军的火力范围,便毅然离开隐蔽位置,操作吉普车上的机枪向敌军阵地猛烈射击,直至牺牲。在谢勒的火力掩护下,萨普成功向后续部队发出了警告,避免了部队遭到伏击。谢勒因其英勇行为被追授银星勋章,萨普也因其贡献获得了铜星勋章。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ABC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北非沙漠行动(The Rat Patrol)》,让一代人记住了英国特种空勤团的士兵们驾驶吉普车驰骋在北非沙漠,操作勃朗宁M2机枪向纳粹德军扫射的画面。尽管该剧仅播出了两季,却俘获了所有渴望高速驾驶、快速射击的观众。这辆配备机枪的吉普车成为了该剧的核心,无论历史真实性或演员演技如何,观众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期待着这支虚构的沙漠巡逻队在下一集中的精彩表现。
多年来,吉普车持续不断的发展,其配备的武器装备也随之演变。机枪依然是主力武器之一,此外,106mm无后坐力炮和“陶”式反坦克导弹等更重型的武器也被安装到吉普车上。吉普车的传奇故事仍在继续,但一切的起点,都回溯到1941年那个为战争而生的坚韧身影。
